读与写

“文字强迫症患者”

【转】陈秋平|故事是怎样编出来的

写作技法guide:

陈秋平|故事是怎样编出来的

原帖地址:https://weibo.com/p/1001603858310532087233

  

 

    说明一下,我所讲的课,不要当成学院派的教程。我不想用纯理论、纯学术的方式讲解,而是强调实战性和实操性。这样讲,不免会有观点的偏颇和遗漏,可能遭来吐槽质疑,这其实没有关系。我只是贡献和分享一些可能对大家写作有点帮助的方法,至少是方法之一,提供给大家参考。

编剧的工作是为了写剧本,写剧本的核心任务是讲故事。有的时候,面对写作,我们会把这事儿想复杂了。觉得写作是一件了不得的事,是伟大的事。其实编剧这门功课,我们从小就学了,不就是写记叙文吗?不就是讲故事吗?

创作故事,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开始——就是从生活中找现成故事,加以呈现、改造、提炼、合并、拆分等,最后成为我们的作品。这样做没有什么错,但要碰到现成而完整的好故事,几率很小。更何况写剧本大多数都是命题作文,对应找到合适故事的几率更加小,所以我们经常说,故事是编的——是根据生活,使用技巧和大脑编造出来的。

那么,故事到底怎么编呢?

 

  

首先,当然是选择题材。

什么是题材?(同学回答:故事类别,从生活或者别人故事中发现亮点,讲一个吸引人的情节。题材是故事的分类,类型。)不完全准确,应该说,题材就是你要写什么。写什么,就是什么题材。写教育,就是教育题材;写体育,就是体育题材;写军事,就是军事题材;写心理,就是心理题材,等等。题材,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概念。你在编故事之前,首先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“我写什么?”这个问题不难回答,但答案太宽泛了,并不能解决问题,让我们写出好故事来。从这个意义上,我们常说,题材不是那么重要,写什么都是可以的,重点是怎样写?即便如此,写什么,还是要重视。我们要写观众喜欢看的。具体的建议是,注意题材的两个属性:一个是题材的新颖性,一个是题材的排他性。题材要尽量新,至少有新的体会、新的视角、新的切入点,为什么?因为一类题材老写老看就不新鲜了,产生了厌倦,有了审美疲劳。题材的排他性也是客观存在的,就是说,人人都喜欢的题材是很少的。无论你从策划、创意阶段,还是写作和宣传阶段,要尽量避免一个题材在吸引该题材主流人群的同事,减少对其他人群的排斥和抵触。比如有部电视剧叫《老有所依》,从剧名就可以知道是讲老年问题的,年轻人可能就不看了。比如电视剧《咱们结婚吧》就很好地避开了“剩男”、“剩女”题材的排他性(写剩男剩女的剧,剩男剩女是看的,不是剩男剩女的人更不看),而用了“恐婚男”和“恨嫁女”的概念。

 

第二,搜索A点。

“A点”,也叫故事的原点。就是我从哪里开始?写这个故事的原始动力是什么?切入点是什么?角度是什么?戏核是什么?是什么事情感动了我?什么让我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?等等。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写这个故事不可的理由。这个概念似乎有点模糊,但却非常重要。我们总要找一个开始点,我们一定要想很充分,为什么非写不可?角度是你观察表达这个事物的独特思想和观点。举一个其他艺术门类的例子——摄影。如今照相已经非常简单容易了,人人手里都有一台数码相机(手机),人人都是摄影师。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,除了技术原因之外,我们还是会明显感觉到,某些照片很精彩,某些照片却很平淡。一般人拿起手机就可以拍,拍出来的照片也清晰准确,但照片就是不够感人,不震撼,没有新鲜感和冲击力。但一个专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就大不相同,首先可能跟你视角就不同,他可能是俯视,也可能仰视,找了最能表达对象情感、性格的角度。著名编剧高满堂老师曾经说过:角度,高度,温度。你要讲的故事,很多人都讲过了,不是什么新鲜的。你必须给一个新的切入点,那样就不同了。(同学提问:什么是戏核?戏核:最具戏剧性的部分。我们往往在构思故事的时候,最有意思的段落瞬间,把这个作为A点也是可以的。)

 

第三,确定故事主题。

经常在写作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:主题是否应该先行?说法不一,各有各的道理。我个人主张主题先行。主题这个概念怎样理解呢?(同学回答:核心意义,中心思想,主旨,用一句话讲故事。)回答得很好。举个例子:美国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主题是什么呢?(同学回答:信念,自由,等待与希望。)我认为回答得很好,但稍有些缺陷。很多人在讲主题的时候,只讲了一个词。在我看来主题应该是一句话,而且是一个复合句。就是我们小时候学语文总结的“中心思想”:通过什么什么,表达了什么什么。主题应该是一种思想,判断,主张,观点,哲理。前面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:通过银行家安迪受冤被指控谋杀妻子关进打牢后,数年中坚持不懈逃狱成功的故事,说明了一个道理:只要你满怀希望,就能够成功。编故事之前,我们也许并不能如此清晰地理清一个主题,但最好还是先想好一个主题,哪怕这个主题在写作过程中会被修改甚至推翻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编故事的过程中,经常发现剧情的发展会出现若干个拐点,若干个岔路口。面对选择,我们一下子会迷茫。到底选择A,还是B或C?一万种选择,可能都有其合理性。而给我们的只能有一种选择。故事到底怎么样走下去?没有主题,我们就像是一只漂泊在大海中间没有目标的船,不知道终点在哪里,不知道彼岸在哪里,只能随波逐流。观众在看这样的故事时,也失去了方向,丧失了期待。不知道终点是什么,那是很可怕的,最终船只会沉没。假如我们有了主题,就有了指南针,就有了航线,即便我们偏离航线,也知道怎样调整回来。如果说在没有主题的情况下,遇到故事的拐点有一万种选择的话,有主题思想,就将选择降到了几种。我们甚至不怕故意把观众误导到错误的航线上,最后再把他们拉回来,以便形成意料之外、情理之中的奇妙效果。所以,要把故事编好,最好先确定主题。这样的故事不会走丢。

 

  

第四,确定一号人物,不管男女。

讲故事,一定是讲某人的故事(或者某人和某某人的故事),编故事的重点就是要设计一个人,让他承载我们想表达的主题,去完成我们主题赋予的使命。一个人的一个故事,一段经历,一次遭遇,一个生命历程等,都能带给我们一个启示,一种激发,一次诠释。所以我们常说,主人公是一部作品主题思想的承载者。不过,讲故事,又不是做学术报告,也不会讲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。讲故事还有一个要诀,就是要讲一个有趣的人的故事,一个好人的(也包括坏人的)故事,一个生动的故事,一个曲折的故事,一个传奇的故事,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,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……这一切,都建立在我们要塑造一个不一般的主要人物的基础上。

 

第五,设置人物关系。

刚才说了,我们要讲的也许不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,而是一个身处社会之中,有着多样社会属性主人公的故事。所以这个主人公一定有一个社交圈,有一个社会氛围和土壤。他或她必须建立起一张人际关系网,他必须和其他人产生某种关联或关系。这就是我们说的人物关系。美国电影《荒岛余生》中的汤姆·汉克斯就算是意外坠落到荒岛上,也努力建立一种社会关系。在那部影片中,我们看到主人公在过去的社会中身处危机,到荒岛后即便找到一个来自人类文明的排球也视之为生命伴侣。不过,我们在这里提出的“人物关系”,并不是简单表现为表面的社会联系,比如哥哥姐姐,同事同学,上级下级,左邻右舍,熟人朋友。这种关系是浅层的,我把它叫做人物的天然社会关系。这个是需要的,但不是我们写故事最看重的。我们看重的,是藏在这个表面关系下的,更为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内在因果联系,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逻辑关联。那种关联,让我们一看,就能判断出有戏还是没戏。这样说有点抽象,不一定能够理解。简单说,就是人物和人物之间产生的恩怨情仇、生离死别、恩恩怨怨。人物不发生关联,碰撞,因果,在戏剧上就是没用的。必须要使这些人物勾连起来,用各种因果勾连。一旦勾连起来,故事就被发动了。我把人物的这种戏剧关系的设置叫找到“永动机”。一部戏,如果拥有一个很好的人物关系设计,你想写50集就写50集,,想写100集就写100集。什么是好的人物关系设计呢?举个例子,海岩老师写的《拿什么拯救你,我的爱人》,它里面的人物关系设置就很有意思。男主人公是个律师,在一场失败的官司中爱上了女当事人。女当事人因怀念前男友而拒绝,律师很苦闷。后来再次碰到,了解到女孩经济困难,邀请女孩以普通朋友关系同居。当两人关系渐渐向好时,女孩突然发现自己前男友,义无反顾要跟走。忽然公安局以前男友涉嫌谋杀而将其抓捕,律师站出来帮助女孩拯救前男友。这就是很好的人物关系:如果律师帮助女孩救出了前男友,自己的爱情肯定没戏了;如果律师没有救出女孩前男友,爱情更没戏。你压根就没有想要好好救嘛!一定有戏。能不能在一号人物周边设计出几个有矛盾,有纠葛,有纠结,有戏的配角,决定了这个戏的成败。

 

  

第六,设置人物的任务和动作。

这个又跟主题有关系。使命形成人物形成动作。主题先行了,我们就知道主人公要做什么了。什么是动作?这里讲的不是举手投足、嬉笑怒骂的形体动作,也不是语言和台词,而是指人物有目的和目标的行为和行动!动作重要吗?非常重要!我们一再强调,故事的来源,主要是两个:人物关系,和人物动作。有了这两样,就有了故事。人物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,就是故事的发展轨迹。同样,人物动作的整个过程,就是故事。弄明白了人物(尤其是主人公)要做什么,故事就好写了。怎样写?当然是和笔下的人物过不去了——给你的主人公设置障碍。他要干什么,你偏偏不让他干,不让他轻而易举地得手,让他干不成!至少让他别那么容易干成。人物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,走出一个又一个的困境,就是故事。通过这些障碍、困境和危机,就考验了人物,塑造了人物,认识了人物,并被他所打动。

需要说明一点,人物的动作,通常可以分成主动的动作和被动的动作。主动的动作,就是“我想干什么”。一个人物一上场,就告诉观众,他要做什么,于是开始去做。最后是做成了,或者没有做成。这个很明确,但也有问题。就如同在我们生活中一样,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(所以我们才说,人生要有目标,要有梦想),遇到我们的人物没有生活目标和欲望,怎么办呢?那就在他身上砸事儿!出事了!灾难降临!一件事,一件大事,一件严重的事,发生在主人公的生活中,直接打乱了他的平静,逼迫他必须去面对,必须采取对应,行动起来——这个我们叫做被动的动作。无论是主动的动作,还是被动的动作,一旦将人物的行动启动,故事就开始了。

 

第七,设计一个结尾。

一部戏,最后的结尾非常重要。换句话,有了动作、目标、方向,最好是先想好结尾。结尾的意义是很大的,结尾决定了主题思想,结尾决定了价值观,结尾也是整个故事情感句号,观众要在结尾处得到感情的慰藉和归宿。同时,结尾还是整个写作的方向和彼岸,决定了剧本的成败。虎头蛇尾、有头无尾、没头没尾、不知所云,都是我们评价一部失败作品常用的词,都跟结尾相关。有没有不清楚故事的结尾就开始写作的?作者在故事中,和人物一起成长,一起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,一起体验和经历困境与危机,最终和人物一起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,结尾甚至令作者自己也惊叹不已。有没有这样的创作呢?有的。在小说创作领域,这样的写作也不罕见。但对于写剧本,我个人还是主张先想好结局。因为剧本的原创性要比小说差很远。剧本的商业属性和流水线作业模式,也决定了写作的过程往往受到许多限制和制约,甚至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——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校稿。这一系列的原因,导致了剧本写作的程序化特征,有结尾,可以使我们心中有底,制片方心里有底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有结局也有它的好处,就是我可以根据结局去倒退先前发生的事,根据这些,我可以做伏笔的安排、误导观众,造成更大的悬念和更大的戏剧反转。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:电影和电视剧是正着看的,从头看到尾,但却是倒着写的,从尾写到头。不是真的从尾写到头,而是从尾开始设计,倒着设计,一直设计到开头。

 

第八,设计一个开头。

一个开头,要满足两个需求:一是主要人物闪亮登场,二是有一个启动人物的事件。

不管是连续剧还是电影,往往都不是一个故事可以完成的。设计好第一个事件,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。

开头事件,人物出场的第一个要求,是希望人物,尤其是男女一号,一上来就让人眼前一亮,对其发生强烈的兴趣。换句话说,要人物出场不一般。怎样做到这一点呢?出来深入研究你的人物之外,主要就是要选择一件让他能够亮相的事,这件事要一下子把人物推到风口浪尖。第二个要求,是要启动他的动作。就是要让人物动起来,要他急于去对应一个危机,要充满激情或急迫感,那件事要非做不可。怎样做?就是需要引爆!像炸弹一样爆炸,要选一个足够重量的事件,必须打破人物正常的生活状态。我们常说,常态是不好看的,非常态才好看,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

第九,设计最后一个高潮。

一部剧本是否到了开始写的节骨眼,有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,那就是你有没有想好最后一次危机,以及危机所带来的那个高潮戏。观众在欣赏故事的时候,充满着对结尾的向往和期待,但同时,在心灵深处,观众更期待着这个结局到来之前有一场大戏,他们始终在等待一个最大的危机出现。这个危机的强度和烈度,要超过先前所有的危机。他是主人公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。就是说,在这个危机面前,主人公几乎死去,几乎失败,他走入了绝境。没有出路,没有生机,他即将全军覆灭,万劫不复,死无葬身之地!人物自然是绝望了的,最最关键的是,观众也是绝望的。没有人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套。不,有一个人知道,那就是编剧!你知道!你会在最危急的时刻,像上帝一样悄然出现,你会彻底扭转乾坤,转败为胜,你会呈现给观众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团圆结局。

怎样做到这一点呢?方法很多,今天不可能一一介绍。但我们可以提示几点:

1.根据结尾,倒着和反着设计。就是结尾是男女主人公好了,那高潮一定是差点好不成。结尾是主人公死了,前面就一定获得活蹦乱跳;

2.误导。大多数的意料之外,其实是设计出来的。设计的重点不是解决危机的方案(也许那个方案早就在那里),而是之前对观众的误导。让观众朝着相反的错误的方向走,越走越远。所以,当观众绝望的时候,你抛出正确的答案,他才会既吃惊,又服气;

3.伏笔。要使一个危机的解决方案既出乎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,就要在故事的前端安插伏笔。就是让所有奇特的结局具备逻辑上的合理性。伏笔的安插,要既让观众看到并记住,还不能过早剧透和被猜到。

4.第三条路效应。世界上的事情哪里会轻易被穷尽呢?当你告诉观众,这个危机只有两种解决方案,第一种被堵死了,第二种又被堵死的时候,观众和人物都绝望了。当然绝望了。但是你其实是准备着第三条路的。只是你需要洗脑,尤其需要利用人们的惯性思维进行洗脑,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,只有两条路。最后才抛出第三条路,于是危机度过。皆大欢喜!

 

    当我们已经具备了这几条,剧本就可以正式开写了!也就是说,一般我们讲好莱坞式故事,就是按照这个程序编的。

 

  

    最后补充提醒各位几点,也是几个效果,用好了,可以使我们编的故事更好看。

    1.故事的开头尽量打眼,并造成观众的强烈期待和悬念;

    2.故事的节奏要紧凑。当代人生活节奏快,看不得戏剧这类节奏;

    3.人物性格有独特性和鲜明性;

    4.人物关系有戏,有冲突,有张力;

    5.故事和事件要既强烈又接地气。主要指合理性,事件要符合逻辑;

    6.情节有变化。跌宕起伏,意料之外,不要看头知道尾;

    7.信息量要足够大。这是是否好看的重要标准。好莱坞电影,丢掉几个镜头,可能都看不懂;

    8.有最后的危机和高潮。如果不这样,观众会很失望;

    9.有刺激。感动、触动、冲击、震撼,想方设法制造这些;

    10.主题要有一定积极意义。要有正能量,这样才符合大众需求。


评论

热度(243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